2019-10-22
我國正處在發展戰略調整和發展方式轉型的關鍵時期,以擴大開放、拓展國際發展空間、構建全球治理新格局為主要目標的“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正在深刻影響著我國經濟發展全局,也給區域發展帶來空前的機遇和挑戰。沿海地區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核心支撐地帶,歷來在我國對外開放中居于“排頭兵”地位,也在當前“一帶一路”建設、特別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中肩負著重要使命。
海上絲綢之路建設背景下的沿海地區布局,旨在以正確認識沿海地區在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中的地位與作用為前提,以沿海地區區域發展空間格局現狀和區域對外開放合作基礎條件為依據,立足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基本要求,從陸海統籌、區域分工、能力建設、重點領域推進等視角,加快沿海地區國際合作能力的提升和開放型經濟發展空間格局的優化調整。
|海上絲綢之路背景下國內沿海地區功能解析
地區功能定位是空間布局的邏輯起點。國家《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已經提出了“以東部沿海地區為引領”的戰略定位。充分發揮沿海地區在引領海洋開發和內陸地區發展中的核心作用,加強東中西互動合作,全面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形成參與和引領國際合作競爭新優勢,成為“一帶一路”特別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排頭兵和主力軍,是東部沿海地區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重要使命。海上絲綢之路建設背景下的沿海地區功能可以從沿海地區開放和“一帶一路”倡議全面實施的關系、沿海地區和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關系、沿海地區開放和內陸地區開放的關系三個層面來認識。
(一)沿海地區是“一帶”和“一路”的戰略交匯地帶
沿海地區作為海陸之間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換的重要媒介,在陸海統籌發展中居于核心地位。從現實發展來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空間不均衡,沿海地區人口眾多、要素集聚度高、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高,以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經濟圈為核心的東部沿海各經濟區,包括深圳前海、廣州南沙、珠海橫琴、福建平潭、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福建海峽藍色經濟區、舟山群島新區、上海浦東新區、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天津濱海新區等眾多經濟活力強勁的地區,經濟總量占全國的七成以上,歷來是我國區域發展的核心地帶和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確定的率先發展區域。特殊的自然地理位置和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對外開放的良好基礎,決定了沿海地區是當前國家大力推動實施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兩大戰略對接和各種政策措施集中發力的地區,理應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龍頭和引擎的重要作用。未來沿海地區如何發揮先天優勢,在自身擴大開放和轉型升級的同時,統籌協調“一帶”和“一路”雙向開放與建設,是沿海地區空間布局中需要考慮的重要問題。
(二)沿海地區是我國參與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主體
沿海地區是歷史上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又作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參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主要推動力量。從涉海的本質屬性出發,沿海地區在推進海上絲綢之路建設過程中,既要將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以“五通”為重點的全方位合作作為主基調,又要從國家加快海洋開發、建設海洋強國的目標訴求出發,把經略海洋國土、拓展海洋領域對外合作的廣度與深度、優化國家全球海洋戰略布局作為開發合作的重要方向。為此,未來沿海地區一方面要不斷優化地區空間結構,規劃海岸帶開發空間秩序,統籌規劃沿海港、航、路系統,理順陸海產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關系,以實現陸海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保護的有效對接和一體化良性互動發展,提升沿海地區的集聚輻射能力,著力重塑、強化海洋開發保障基地和海洋產業發展的重要空間載體職能;與此同時,要加強海洋開發與管理基礎能力建設,著力海洋國土開發戰略布局,加快海洋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積極推動與海上絲綢之路國家海洋資源開發、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海洋防災減災和海洋科技文化等領域的全方位合作,不斷提升沿海地區海洋經濟發展和海洋開發國際合作的水平。
(三)沿海地區是內陸地區參與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橋梁
無論“一帶”還是“一路”建設,都不是內陸或沿海地區的“獨奏”,而必須依賴各地區的共同參與。就我國全面對外開放的未來走勢而言,盡管內陸沿邊開放近年來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特別是以絲綢之路經濟帶為引領、以多個陸上對外經濟走廊建設為抓手的陸路對外開放得到了長足發展,但從長遠發展來看,人類社會對海洋依賴的逐步加深和國家及地區經濟的向海發展將是長期趨勢,海上運輸和陸上運輸相比所具有的巨大優勢決定了海上貿易通道在國家對外開放中的優勢地位很難改變,沿海開放仍將長期主導我國對外開放的基本“棋局”,由此賦予海上絲綢之路在國家對外開放全局中的重要戰略地位。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對于內陸地區特別是既不沿海也不沿邊的中部內陸地區來說,加強和沿海地區的聯系,積極參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進程,實現聯動發展和借力開放,仍將是內陸地區開放發展的重要方向。因此,從擴大沿海經濟發展腹地、引領內陸地區擴大開放和加快海上絲綢之路建設進程的多重目標出發,如何完善海陸聯系“橋梁”和“窗口”的功能,引領內陸地區共同參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是沿海地區未來必須肩負的重要職能。
|海上絲綢之路國內沿海地區布局重點
基于以上對沿海地區在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中的區域功能分析,結合沿海地區區域發展空間格局及不同地區參與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基礎條件的分析,未來沿海地區空間布局及其建設重點的確定,要重點圍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
(一)因地制宜,提升沿海不同區域參與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基礎能力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作為新時期國家沿海開放戰略的“升級版”,其實施對沿海地區對外開放水平和能力的提升提出了新要求,必須因地制宜,將推動沿海不同區域以改善基礎設施條件、創新體制機制,以及促進外向型經濟轉型升級為重點的對外開放合作基礎能力的提升,作為沿海地區空間布局中的首要問題予以考慮。
從與海上絲綢之路國家間互聯互通的基本要求出發,沿海地區未來要把以港口為中心的基礎設施建設置于突出重要的位置,通過加快港口資源空間整合和功能完善、推動以港口為紐帶的陸海集疏運體系建設、擴大與沿線國家間的港口合作,不斷提升沿海地區內聯外通的能力,帶動臨港產業發展和外向型港口經濟區加快新一輪崛起,為國家海外戰略支點建設和優化國家全球海洋戰略布局創造條件。
必須高度重視經濟開放水平和質量建設,通過不斷優化對外貿易結構、創新對外貿易方式、加快優勢過剩產能“走出去”步伐,著力提升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三大經濟核心區的國際化水平,通過“走出去”和“引進來”相結合,努力補齊海峽西岸、北部灣和海南對外開放的短板,促進沿海地區開放型經濟的率先升級和對外開放水平的全面提升,更深層次地融入全球分工體系與全球價值鏈增值環節。
堅持以開放倒逼改革、以改革促進開放,加快體制機制創新步伐。重視發揮上海、天津、廣東、福建等自由貿易區和沿海特殊海關監管區的平臺支撐作用,積極探索和努力爭取對內外相關政策的先行先試,不斷優化沿海地區參與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政策環境。
(二)突出優勢,提升不同區域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開放合作水平
由于沿海不同區域地理位置特別是海陸位置不同,資源、區位、交通和人文環境等基礎條件不一樣,加之受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差異化區域政策累積效應的影響,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水平具有明顯的差異性特征,導致不同區域在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中所處的地位和作用也會有所差異。從需求角度來看,由于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我國與沿線國家的合作不僅在領域上涵蓋基礎設施建設、經濟發展、社會人文交流、生態環境保護和海上安全等方方面面,而且在空間方向上涉及太平洋、印度洋和東北亞等多個板塊,不同板塊經濟社會發展基礎和地緣政治經濟形勢的差異,也會對沿海不同經濟地域單元參與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方向和重點產生影響。海上絲綢之路建設背景下的沿海地區布局,就要根據沿海不同區域的區位和經濟社會發展基礎特點,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與特色,選擇符合不同區域區情和地緣政治經濟形勢的功能定位及對外合作方向和重點,形成分工與合作相結合的沿海地區對外開放格局。
(三)陸海統籌,加強沿海與內陸區域的聯動開放
區域協調發展是當前我國區域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加強和內陸地區的合作也是促進當前沿海地區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解決人口資源和環境問題的重要路徑。事實上,國家已經頒布實施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愿景與行動》所確定的一些省份和城市的定位,主要出發點不是限定某些地區屬于“一帶一路”或“一帶一路”只發展某幾個城市點或城市群,而是通過由點到線再到面的漸進擴散方式,將“一帶一路”建設與國內已有的區域板塊發展戰略結合,深挖各地域單元與沿線國家的合作潛力,推進國內不同地區間要素資源的雙向流動,強化區際互聯互通與產業轉移,以提升中西部經濟凹陷地區和沿邊地區對外開放水平,形成海陸統籌、東中西互濟的開放新格局,推動全國地區經濟協調發展。從強化海陸聯系“橋梁”和“窗口”的功能、發揮經濟輻射和引領作用、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角度出發,海上絲綢之路建設背景下的國內沿海地區布局要重視加強不同沿海區域與廣大內陸腹地的合作,通過海陸間聯系通道體系的不斷完善、產業轉移步伐的加快、外向型陸海產業集聚平臺的搭建和基于生態系統的海陸生態環境保護協作的加強,加快推動沿海和內陸區域一體化發展進程,以此為沿海地區發展轉型營造更大的回旋空間,并為自身參與海上絲綢之路建設蓄積更大能量。
|海上絲綢之路國內沿海區域布局的總體構想
適應海上絲綢之路建設要求,充分發揮沿海港口群內引外連紐帶作用和城市群核心支撐作用,進一步鞏固和提升沿海地區對外開放的基礎優勢,著力健全區域開放型經濟體系,不斷拓展對內對外開放合作空間,積極推進開放支撐平臺建設,構建以“一核、三區、一灣一島”為基本框架的各具特色、分工合理、內外聯動的沿海區域開放新格局,合力推進海上絲綢之路建設進程。
(一)“一核”引領,發揮海上合作綜合平臺服務功能
“一核”即海峽西岸地區,是國家《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愿景與行動》所確定的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核心區,重在利用作為歷史上海上絲綢之路重要出發點的影響力和對臺關系獨特、海外僑胞眾多、對外開放程度高等綜合優勢條件,打造海上絲綢之路經貿合作、海洋合作、人文交流等方面的綜合性服務平臺職能,建成海上絲綢之路陸海通道的重要樞紐、經貿合作的前沿平臺、體制機制創新的先行區和人文交流合作的示范區。優先推動體制機制創新,依托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平潭綜合實驗區等載體,在投資貿易便利化、金融創新、監管服務、規范法制環境等方面先行先試。推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加快以港口為重點的海上通道建設,強化航空樞紐和空中通道建設,完善陸海聯運戰略通道建設,深化口岸通關體系建設,著力強化海運和航空運輸“門戶”功能。以臨港產業為主要方向,以造船、大型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為重點,加快先進制造業空間集聚發展,提高產業發展核心競爭力。以農業、旅游、海洋科技等為重點,深化與東盟國家合作,進一步強化閩臺合作,不斷拓展與海上絲綢之路國家和地區經貿合作空間。以海外華人華僑和臺港澳同胞為橋梁,以媽祖文化、閩南文化、客家文化等共同文化為基礎,密切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人文交流與合作,打造中國—東盟民心融合重要紐帶。
(二)“三區”支撐,對接南北海上合作走廊建設
“三區”即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三大地區,要作為我國參與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主要支撐力量來打造。未來要發揮“三區”在經濟、科技和對外開放中的基礎優勢,以發展促開放、以開放促發展,提升產業結構水平和發展質量,推進人才、資金、技術、信息等生產要素以及各種有形商品在地區內部、地區間和國內外的高效流動,增強對內輻射帶動和對外競爭合作的能力。
以貿易暢通為重點,提升珠三角地區戰略支撐能力。強化我國南方地區對外開放門戶的地位,努力構建有全球影響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和現代服務業基地,打造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戰略樞紐、面向東盟和南亞的經貿合作中心、輻射帶動華南和西南地區參與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重要增長極。積極搭建貿易促進平臺,優化貿易結構,創新貿易方式,支持農業、制造業、礦產業和服務業走出去,提升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經貿合作水平。發揮廣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橫琴等重大平臺作用,推動粵港澳服務貿易自由化,促進粵港澳經濟深度合作。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強化以廣州港、深圳港為龍頭的世界級港口群功能,提升以廣州白云機場為核心的國際樞紐機場群功能,加快連接東盟、南亞、泛珠三角省區的陸路國際大通道建設,構筑聯通內外、便捷高效的現代化綜合運輸網絡。發揮海洋岸線長、海洋經濟綜合實力強的優勢,積極推進與沿線國家的海洋漁業、海洋工程、海洋防災減災合作。充分利用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機制,加快西江—珠江經濟帶建設,積極推進粵桂合作特別試驗區、閩粵經濟合作區等跨省區區域合作。
以資金融通、設施聯通和區域合作為重點,提升長三角地區戰略支撐能力。強化輻射帶動長江流域發展的龍頭地位,建成以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支撐的世界級城市群、“一帶”和“一路”的戰略對接點。加快提升城市群綜合服務功能,大力發展金融、物流、信息、研發等高端服務業,引領我國服務業國際化發展方向。突出上海的核心地位,加快上海自貿區建設步伐,加強對外經濟科技交流體制與機制創新,建設國際經濟、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建設,打造在亞太乃至全球有重要影響力的國際金融服務體系、國際商務服務體系、國際物流網絡體系。發揮浦東機場、虹橋機場、洋山深水港、寧波—舟山港等交通樞紐和對接歐亞大陸橋和長江通道以及在通信、能源、新能源、高科技技術等領域的優勢,建設“一帶一路”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戰略樞紐。積極參與長江經濟帶建設,發揮沿長江通道通陸達海的優勢,不斷強化上海乃至整個長三角地區與中西部都市圈的經濟聯系,實現海上絲綢之路與長江經濟帶的良性互動。重視利用連云港歐亞大陸橋橋頭堡的地位與作用,進一步完善港口功能,增強海鐵銜接聯運能力,加快對外開放進程,實現海上絲綢之路與陸上絲綢之路經濟帶的聯動發展。
以政策溝通、設施聯通和東北亞區域合作為重點,提升環渤海地區戰略支撐能力。進一步發揮資源、科技和重工業基礎雄厚的優勢以及依托京津的政治優勢,以技術、體制創新和對外開放為動力,加快產業結構升級和區域一體化進程,努力將環渤海地區建設成為世界級的創業創新基地、世界級的高技術產業和先進制造業基地以及我國全面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重要基地和中國北方的國際航運中心。突出京津冀地區在輻射帶動“三北”地區發展中的樞紐地位,一方面,要發揮北京政治資源優勢,通過搭建平臺、整合資源和發展服務等渠道,舉辦各種政策論壇和社會文化活動等,完善對話機制,加強與沿線國家間的政策溝通;另一方面,要以天津濱海新區為龍頭,著力推動臨港/臨海和海洋產業發展,打造濱海經濟隆起帶。突出遼中南地區東北地區對外開放重要門戶和陸海交通走廊的地位,積極推進大連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物流中心建設,帶動東北內陸地區開放開發,加快東北亞區域合作步伐。發揮山東半島作為黃河中下游廣大腹地出??诤团徣枕n的區位優勢,抓住中日韓自貿區、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示范區和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的重大機遇,加快建設全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建設中西部地區與日韓經貿往來大通道,輻射帶動黃河中下游地區開放發展,成為黃河中下游地區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和陸海交通走廊。
(三)“灣”“島”聯動,提升西南海上合作走廊和南海海上經濟合作區建設基礎支撐能力
“灣”“島”即廣西北部灣地區和海南島,是我國沿海地區戰略地位極其重要、在國家海上主權和權益維護中負有重要使命、但對外開放和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的地區,也是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中需著力提升的潛在發展區。適應海上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維護的需要,加快廣西北部灣和海南島的開放開發步伐,打造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新的戰略支撐平臺,提高沿海地區參與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整體能力和水平。
以設施聯通和貿易暢通為重點,提升北部灣地區參與面向印度洋海上經濟合作走廊建設基礎能力。發揮我國西南地區出??诤团彇|盟的區位優勢,將北部灣建設成為中國面向東盟的橋頭堡、“一帶”和“一路”戰略對接的西南門戶、引領西南地區參與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增長極,積極參與印度洋海上經濟合作走廊建設。進一步加快港口資源整合和港城一體化發展步伐,完善以鐵路、高速公路、內河航運為重點、面向西南內陸腹地的集疏運通道體系,積極介入東盟海上互聯互通規劃和陸海貿易新通道建設,加快以國際空港、港口、邊境口岸、信息網絡為核心的“國際門戶”建設,提升對內外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提高承接國際產業、資本、技術轉移能力,帶動國際貿易和新經濟發展,提高區域地位和國際競爭力。充分利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規則,積極參與雙邊多邊經貿合作,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優化貿易結構,擴大高附加值產品出口,擴大國內短缺的能源、原材料進口,大力承接東部加工貿易轉移,加快發展服務貿易和邊境貿易。優化開放環境,創新利用外資方式,大力吸引外資投向制造業、高技術產業、現代農業、環保產業和基礎設施等領域。
以海洋合作和海上城市建設為重點,提升海南島經略海洋國土和推動南海海上經濟合作區建設的能力。突出海南省對南海海域的行政管轄職能,以海洋開發為重點,加大與南海周邊國家的合作,將海南島打造成為我國經略南海的戰略要地、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支點和國際旅游合作的示范區。加快三沙市建設進程,持續擴大離岸島(礁)基圍填海規模,完善主要島嶼基礎設施配套,加快海水淡化、海洋能開發、海洋監測、海洋信息服務等基礎產業發展,推動海上城市建設,盡快啟動陸上保障基地建設。以中國(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為切入點,整合??诰C合保稅區和??诿捞m國際機場功能,完善三亞國際門戶機場功能,推動???、三亞海上合作戰略支點建設。加強與沿線國家旅游宣傳推廣合作,加快推動與環南海國家郵輪旅游合作發展,聯合打造具有海上絲綢之路特色的國際精品旅游線路和高檔旅游產品,謀劃成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旅游聯盟。結合洋浦、東方油氣資源儲備基地建設,打造南海油氣開采產業鏈,建造部署深海油氣鉆探開發大型配套設施,支持國內大型企業在海南建設修造船、海洋工程設備項目,吸引大型海上油田服務公司落戶海南。以海洋新能源、海水淡化、海洋生物制藥、海洋工程技術、環保產業和海上旅游為重點,加強與福建、廣東、廣西等省的合作。充分發揮博鰲亞洲論壇的影響力和帶動力,推動建立中國—東盟海洋合作機制、南海沿岸國地方政府經貿人文合作論壇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島嶼經濟論壇等合作機制,服務國家總體外交,服務南海公共外交和友好合作。